-走讀台灣-
【台灣傳統建築大師--陳應彬與他的廟宇作品走讀】(中)
台中市烏日區溪尾國小 王派仁校長
陳應彬在廟宇建築的特色,就是所謂的「假四垂」屋頂--一個小的四垂屋頂騎在另一個屋頂上,因為最上層這個四垂頂不是完整的,所以就稱之為「假四垂」,但也有人叫做「太子樓」。這樣的屋頂形式在施工上更為複雜,但是卻更加通風與比較充足的採光。
身為一位大木匠師,陳應彬不只要精確掌握整幢建築的結構,對於細部的木作雕刻,更有其獨到的表現手法。在建築元素與語彙的運用上,陳應彬在比較細部的斗拱,將瓜筒轉變為金瓜的形狀。瓜頭刻「螭首」,嘴上則叼啣著「罄牌」,有著吉慶的涵義。不過最具彬司個人色彩的建築語彙,則非「螭虎」莫屬。
在其所主持的廟宇細部裝飾中,彬司大量的運用「螭虎」的。傳說「螭虎」是「龍生九子」之一,個性貪吃,最後也把自己吞下去了。「螭虎」又名「螭龍」、「夔龍」,傳說中是代表祥瑞的吉獸,更有鎮煞除厄的意涵,而「螭虎」用台語唸起來與「祈福」諧音。彬司進一步將「螭虎」還化身為團字,除了深具吉祥之意,更是獨到的巧思與工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彬司在日治大正年間,代表朝天宮,奪得一項神轎比賽的第一名。這頂媽祖轎展現了彬司「雙層鏤空、螭虎盤牆」的絕倫木雕技巧,前者是內、外層雕飾的鏤空技法,沒有深厚的雕刻功力是無法完成的;後者則又是彬司招牌螭虎圖案的絕妙手藝。這頂轎子如今被收藏在北港朝天宮後方的文物館中。
(....未完待續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如果您喜歡我們分享的文章,歡迎將通知設為「開啟」及「搶先看」,您的支持使我們更有動力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更多文章與新知~請上紫丁香官網:
http://www.lilac.org.tw/